今年1月,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产生中选结果,32个品种采购成功,药价大幅降低。32个品种中包含很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药品,比如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类阿莫西林、盐酸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拉定,糖尿病用药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牙疼会用到的甲硝唑片,高血压用药吲达帕胺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等,其中还有4款原研药。4月起,中选结果在全国各地落地,这些药品正在进入医院,患者可以陆续买到这些大幅降价的药品了。
患者负担显著降低
一些用量较大的慢性病患者常用药大幅降价,多种大众常规用药价格实现回归,受益人群较广
山东省济南市居民李先生是一名乙肝患者。4月15日,他在济南市中心医院购买治疗乙肝药品阿德福韦酯片,发现这款药现在一盒只要27元,以前是204.46元,每盒少了170多元,算下来每月能节省411元。
当天,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去开阿卡波糖片,一款进口原研药没想到只要5.42元,比原来价格61.29元降了九成多。按每月使用3盒计算,现在一个月只花约16元,降价前是180多元,每月节省167.6元。还有一款上万元的抗癌药,降了9000元,由于绝对金额较高,引人注目。这款抗癌药就是醋酸阿比特龙片,原来在山东省挂网价格是12800元,降价后的价格为3828元,降幅达70.09%。
这些降价的药品正是第二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的中选药品。从4月15日起,山东省落地执行中选结果,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和驻鲁军队医疗机构全部参加,鼓励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自愿参加。与2018年山东省采购平台挂网价相比,这批中选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达74.45%,最高降价幅度达95.9%,显著降低了患者负担。
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负责人,这批中选药品中,一些用量较大的慢性病患者常用药大幅降价,多种大众常规用药价格实现回归,患者大大受益。比如此轮集采中选药品拜糖平,是糖尿病患者用量非常大的一款药品,很多患者多年来就用这款药品。这次降价九成多,患者负担大大减轻,受到患者的欢迎。还有很多大众常规用药如退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原来价格为14.4元,这次降价后的价格为0.59元,降幅达95.9%,回到了几年前的价格水平,由于使用人群较广,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从4月1日起,各省陆续出台文件明确在4月底前落地执行中选结果,全国各地患者将逐步用上第二批集中采购药品。
从2018年12月开始在11个城市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好药通过集采降价,惠及全国患者。由于中选药品大多是高血压、精神病、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用药,患者长期用药负担很重。通过带量采购,患者负担显著降低,药品可及性大大提高。同时,带量采购以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入围标准,提高了群众用药质量水平。从“4+7”试点地区情况看,群众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占比从50%左右大幅度提高到90%以上。
截至2019年底,“4+7”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地区25个中选药品平均完成约定采购量的183%,中选药品采购量占同通用名药品采购量的78%。试点全国扩围后,25个通用名品种全部扩围采购成功,扩围价格平均降低59%,在“4+7”试点基础上又降低25%。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毛利率或再下滑
据了解,第二批带量采购加速在全国范围铺开。而带量采购常态化对生物医药企业销售费用、毛利率等的影响备受关注。
据数据梳理,313家生物医药A股公司公布了2019年销售费用数据,这些公司期内销售费用支出合计为2832亿元,比2018年增长约295亿元。其中,仅71家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出现了下滑,占比约为23%。但与此同时,321家公司公布的销售毛利率数据显示,超50%的企业毛利率出现了下滑。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表示,预计未来仿制药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将大幅下滑。同时,由于带量采购的品种占总药品数量的比例并不高,未来药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销售费用将继续保持增长、毛利率同期大幅下滑将成为常态。
药企加码研发
据数据梳理,在有对比数据的305家企业中,240家上市药企的研发费用实现增长,占比接近80%;16家上市药企的研发费用同比2018年增加超1亿元。
张佳林向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研发强度增加。“在目前鼓励创新、仿制药降价的大环境下,中国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是保持长期竞争力一定要做的。除了内生研发外,我们认为引进海外授权也是增强药企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同时这也增强了国内患者可及性。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海外(尤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可以通过授权来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医保目录政策的调整助推了医药行业格局的变化。
4月2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将进一步加速医药行业腾笼换鸟进程。“带量采购压缩了用药成本,而医保目录的调整则为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物腾挪出更大的支付空间。”
“在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以及鼓励新药创制等政策大背景下,国内制药企业在专注于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同时,更要专注于研发和创新。”一位企业人士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