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每2.3名劳动力抚养1名老人
北京市老龄协会副会长孙立国介绍,报告以2019年底的北京市老龄人口数据为基础,分年龄、分性别、分地区对老年人口情况进行发布。
他表示,根据报告,北京市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2015年至2019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从340.5万人上升至371.3万人,占常住总人口比例上升至17.2%;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从313.3万人上升到367.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上升至26.3%。
此外,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百岁老人数量也实现进一步突破。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63.1万,相比2018年增加4.7万人;百岁老年人共计1046人。2019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2.31岁。
延伸阅读:
老年人的福利!北京多家医院提供一站式服务,看病有专属区域
体检住院都有专属区域,不与普通检查相互交叉;门诊挂号可享“一站式”服务,几种疾病也不用挂完这科再挂那科……近日,海淀区级的“老年健康服务指导中心”在中关村医院挂牌。
与此同时,朝阳区也计划在重阳节前实现“老年健康服务中心”43个街乡全覆盖,并重点打造南磨房、太阳宫等四家示范特色中心。
在这些专注“老年健康”的医疗机构,老人就诊、取药、康复等各个环节均可得到细致呵护,助力提升生活质量。
专属区域检查都在同一层楼
“您好,我给老人预约的今天体检。”上午9点,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层,穆女士推着86岁的老爷子来办相关手续。
“上周老人手有点肿,过来看全科,医生提醒我们说老人这么大年纪,可以在这边免费体检,就赶紧预约了。”穆女士曾经自己来看过病,也带孩子接种过疫苗,但体检还是头一次。拿到指引单,她惊喜发现所有项目都可以在同一楼层完成——抽血室就位于护士站隔壁,往里走是B超室、心电图检查室,紧挨着的则是心肺听诊和测血压心率的房间。
“只要按顺序挨个走一遍,就能把检查项目做完,老人岁数大了,腿脚也不好,这可方便多了!”见老爷子和家属满意,老年科主任周丽倍感欣慰。作为朝阳区“老年健康服务中心”示范基地之一,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启动一系列举措。最大变化就是把六层专门改造为老年病区,65岁及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项目全部整合到这里,不与门诊检查交叉。
周丽称,调整后的体检不仅省时省力,还更加全面,“体检前会做一对一咨询,了解老人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会结合报告,当面为老人详细解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避免‘只检不管’。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及时纳入慢病管理,做好生活方式指导,进行长期追访。如果体检过程中发现疑难情况,比如可疑肿瘤、血液病等,也会通过医联体转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对此,不久前做过体检的李老先生赞不绝口。“这是我经历过的老年体检中质量和感受最好的一次!”在他看来,医务工作者不仅在房间温度设定等小细节上处处体现出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还结合言简意明的体检报告给出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让体检者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贴心服务多种疾病一起会诊
作为新近挂牌的“海淀区老年健康服务指导中心”,中关村医院将新建综合楼环境最优美、视野最开阔的病区设置为老年病区,设立老年医学科病房、老年医学门诊、老年多学科门诊等多个功能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造,使之更适宜老年患者。
上午10时许,82岁的淑珍奶奶坐在病床边,缓缓穿着裤子。老人因呕吐入院,经过几天治疗精神好多了,正准备拄上拐杖去走廊溜达溜达。“环境好,对我照顾得好,病也要好了,高兴!”
淑珍奶奶同屋,还有一位老人正在睡觉。记者发现,房间在布置上颇具心思,两张病床呈对角线放置,床旁挂帘拉上后可各自围出独立空间,最大限度保证隐私。在老年医学科,这样的老年特色示范性双人病房共有6间,三人病房共有10间。
走廊里,果绿色扶手、房门搭配乳白色墙面温馨醒目,地面经防滑处理,开阔敞亮。护士站配有剃须刀,吹风机,放大镜等便利小物,每周有一天专门对住院老人进行生活护理,例如为卧床病人洗头等。空中观景花园,让老人身处五层,也能沐浴着阳光欣赏绿意……
硬件提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老人由于上了年纪,常会伴有多病共存问题。“比如肺部感染的老人往往还有心脏问题、泌尿系统问题等,治疗一种病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其他疾病。”护士长韩萍介绍,在老年医学科,老人可以得到“一站式”服务。“门诊不用说挂了这科再挂那科,需要会诊的我们会请团队专家共同参与,对住院老人的查房,也会有药师、营养师一起,从多方面给予指导。”
诊后康复家门口的优质服务
“手把住床,腰使上劲儿,脚往回撤,扶住!”同一幢楼内,从五层下到二层,便是中关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大厅负责人孙默一正紧盯一位老年患者的动作,及时发出调整指令。她告诉记者,老人是位脑梗患者,刚刚在三级医院完成急性疾病的治疗,转入中关村医院进行后续康复训练。
既是以“老年健康”为核心的医疗机构,康复必然是除常规疾病治疗外的又一重点。这个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康复医学科,拥有康复病房、门诊理疗、康复训练大厅等区域,可以从言语、吞咽、认知诸多方面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而更加理想的状态是,患者转回社区后,还能在家门口继续得到优质康复治疗。对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另一重惊喜。
“在这边做了康复后,腰腿疼的问题明显缓解,整个人都舒坦多了。”两个月前,67岁的梁逢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腿部神经,导致躺下时疼得辗转难眠。“听说南磨房这儿康复做得特别好,医生评估后给办了住院,制定了系统方案。”
梁逢云坦言,一开始自己心里也没底,总觉得无非是个社区医院,还能好到哪去?没想到一番尝试,令她赞叹连连。“不光硬件设施齐全,还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先借助仪器进行深层肌肉放松,再有不同模式的运动指导,比自己瞎练要强多了!即便以后出院回家,也可以继续远程指导。”
在中关村医院副院长韩永鹏看来,康复的核心目标并非追求恢复如初,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哪怕一点点也有意义。”因此康复更是一种理念和体系化建设过程,应将其贯穿在每个临床科室当中。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呼吸科曾收治了一位72岁男性患者,同时存在右侧肢体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常规治疗阶段,呼吸科医生邀请康复科医生共同参与。患者出院后依旧坚持康复训练,给医生发来的视频中,老人最终实现正常言语交流、能够独立行走,认知功能明显提高,基本回归社会与家庭。
着眼于前及时筛查可能风险
除了关注已发疾病和后续康复,医疗机构还着眼于前,对老人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发现和预防。
南磨房中心老年科主任周丽介绍,中心正筹备早期认知障碍筛查训练项目。计划将枯燥的筛查题目变成游戏化环节,让老人在参与互动过程中完成测评。“筛查本身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训练达到预防和改善效果。对于存在早期认知障碍的老人,我们希望及时干预,带老人做手指操、毛巾操等,以免病情严重为时已晚。”
在中关村医院老年医学科,一间老年综合评估室已经建成。记者看到,这里楼梯、浴缸、马桶、灶台、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最大限度模拟出居家环境。“我们对刚入院老年患者,包括以后对一些老年门诊患者,会进行生活能力、吞咽认知等功能的综合评估。”护士长韩萍介绍,评估后可为老人家属或老人居住的养老院、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报告。“有风险的给予相应指导,存在功能障碍的,建议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而与南磨房中心的定 位相比,记者注意到中关村医院在挂牌上还多了“指导”两个字,这意味着除日常医疗工作外,医院还担负着全区相关工作的指导性任务。韩永鹏表示,“希望能将对老人的科学照护、健康管理延伸至社区、家庭。我们会做一些体系建设的内容、培训,帮助社区、陪护人员提升技能。他们碰到一些不可解决的困难和病人时,也可以转到我们这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