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或许以为年轻人离猝死很远,其实不然。《巴啦啦小魔仙》女主孙侨潞心梗猝死,年仅25岁;某电商企业一位员工猝死,年仅23岁;某IT男,每天熬夜、喝可乐、吃汉堡,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年仅22岁;男孩打完篮球,猛喝冰饮离世,被确诊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年仅19岁……年轻人猝死新闻频现,猝死话题在网络热搜上热度不减。
医生劝半个多小时不让走救回一条命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据媒体报道,我国约八成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人群中,96%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什么是猝死?猝死有哪几类?猝死有哪些身体信号?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猝死”盯上?
接下来,派派君就来和大伙一起聊聊这可怕的“杀手”。
什么是猝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猝死指的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里的短时间一般是指在急性发病后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
猝死的分类有哪些?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上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非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脑血管病、急性重型胰腺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
猝死为何越来越年轻化?
当前的年轻人,面对生活和工作心理普遍感受都是“压力山大”。高压力带来的慢性疲劳,正在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脏。
此外,吃垃圾食品、抽烟、喝酒等不良饮食习惯,熬夜,缺乏运动也会增加年轻人猝死风险。
心源性猝死前有哪些表现?
通常心源性猝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并立即就诊。
1.曾有不明原因的晕厥:尤其在活动中或应激时出现,往往提示有心脏问题。
2.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尤其是活动、劳累、用力时出现。
3.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尤其发生在活动、劳累、用力时。
4.心悸:可能伴随出汗、头晕、恶心等,尤其与活动、劳累、用力等相关。
5.体检时有心脏杂音。
6.有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或猝死家族史。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轻压力均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尤其对于有心脏疾病、心脏疾病高危因素或心脏疾病家族史的患者,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定期体检:可尽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有心脏病家族史(家族中有人罹患遗传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等,离子通道病,心源性或不明原因猝死等),需及早就诊。
遵从医嘱:配合使用药物或器械预防,如有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高危因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
如何进行猝死急救?
猝死的黄金救援时间一般是在猝死发生后4-6分钟,若在6分钟内不能得到及时*救,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若猝死发生在医院内可进行各种*救措施,但如果发生在院外,应立刻拨打120,在确认周围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或人工心肺复苏,若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保证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AED*救。
猝死很难提前预料,且进展急骤,死亡率高,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虽然年轻人的身体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力,但不注重健康习惯的培养,会加重器官的负担,因此预防猝死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健康管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远离猝死。
(参考资料:江苏新闻、科普中国、CCTV生活圈、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政协网、华夏时报、网信永清等)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羊城派】;